英國作曲家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誕辰 150 週年

英國作曲家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誕辰 150 週年

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攝於約1920年)
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攝於約1920年)

今天(2022年10月12 日)是英格蘭最受尊敬的作曲家之一拉爾夫·沃恩·威廉姆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誕辰150週年,他在英國以外也廣受喜愛。作為一名民歌專家,他曾在不列顛群島各地長途跋涉收集傳統曲調,他以創作和的民歌幻想而聞名,喚起了英格蘭「綠意盎然宜人的土地」。他還成為教堂和國家重大場合的首選作曲家,可見他的作品能反映和放大民族感情。

今年即使是在他的家鄉,對這位英國大師 150 週年的慶祝活動也出人意料地低調了 ,而去年夏天在 BBC 的 Promenade 音樂會上 Vaughan Williams 節目的是罕見的例外。他死後的60年裡他的光芒變暗了嗎?

對於每個人來說,2022 年都是艱難的。不確定性比比皆是,英國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生活成本飆升英鎊貶值, COVID大流行頑固地持續存在,歐洲的戰爭更近在咫尺。在英國脫歐後的氣候中,政治生活兩極分化都令人感到不快,而在王位 70 年後,將英國公民並與他們的共同過去聯繫在一起的統一人物已經離開世界,英女王伊利莎白二世於 9 月 8 日去世似乎是許多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這些挑戰正正為重溫典型的英國人沃恩·威廉姆斯提供了機會。我們傾向於通過一種溫和與懷舊的濾鏡來看待他,卻輕易忘記了他曾經歷過動蕩不安的時代,並以令人印​​象深刻的層次和復雜的音樂來對世界作出回應。他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史無前例的皇室退位、帝國的衰落和冷戰的興起,沃恩·威廉姆斯的音樂可以深刻地講述當今時代的動盪,不僅在英國國內,更加超越了國界之外。

他的 150 週年紀念是作為重新認識這一位被低估的大師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下面,我提供一些建議以開始「重訪沃恩·威廉姆斯」之旅。 (如果您的最愛不在這裡,請放心,此列表並不詳盡。如果您遇到一些您以前從未知道的音樂,那就更好了!)

Songs of Travel (1901-1904)

(請注意,以上錄音僅包含此作品的第一首歌曲。)

這作品開頭數小節設定了流浪者跋涉的無情步伐;你可以很容易地想像一個年輕的沃恩·威廉姆斯在鄉村尋找傳統曲調,而事實上這些歌曲正是他首次涉足民歌的收藏。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詩歌的這些細緻設定顯然源自兩位英國音樂巨頭休伯特·帕里(Hubert Parry)和查爾斯·維利爾斯·斯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灌輸給作曲家的 19 世紀歐洲傳統。

Aristophanic Suite (Overture and Incidental Music for The Wasps, 1909)


雖然這首機智幽默的音樂聽起來毫無疑問是英國風格,但它也反映了作曲家與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三個月的密集學習。莫里斯拉威爾評論說,在他所有的學生中,只有沃恩·威廉姆斯從未模仿過他的老師。 「學生」沃恩·威廉姆斯在尋找拉威爾時已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作曲家,並保留了他高度個性化的聲音,同時吸收了更大的透明度和對樂器色彩的掌握,這將為隨後的每部管弦樂作品增光添彩。

Fantasia on a Theme by Thomas Tallis (1910, revised 1919)


沃恩·威廉姆斯在 20 世紀頭十年編輯了The English Hymnal,還原了許多傳統的讚美詩曲調和合唱,並在其中加入了多種英國民間曲調。這部深受喜愛的幻想曲借鑒了 16 世紀詩篇的陰暗、淒美的背景。弦樂四重奏和兩個管弦樂隊(一大一小)的創造性配樂,讓沃恩·威廉姆斯創造了宏大的聲響效果,令人想起哥特式建築的宏偉一樣。

Mass in G minor (1922)


大戰讓沃恩·威廉姆斯沉默了。已是成熟中年的他,當過救護車司機,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和幾位朋友的遇難對他影響深遠,他的聽力也遭受了永久性損傷,直到 20 年代他才重新開始作曲。他的第一批代表作之一就是這首喚起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彌撒曲,合唱愛好者將其與都鐸時代(Tudor-era)的前輩托馬斯·塔利斯(Thomas Tallis)和威廉·伯德(William Byrd)最好的宗教音樂並列。

Symphony No. 4 (1935)

Symphony No. 4 從 3:15 開始

這部樸實且絶不妥協的作品在整個歐洲日益緊張的時期出現時,令觀眾和評論家都感到驚訝和震驚,但沃恩·威廉姆斯的同行,尤其是威廉·沃爾頓(William Walton)和馬爾科姆·阿諾德(Malcolm Arnold)立即看出了它的價值。作品中情緒直接了當而不失深度,其冷靜、力量澎湃的對位完美地捕捉了戰前英國焦慮的不確定性。

Oboe Concerto (1944)

(請注意,以上錄音僅包含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雙簧管的演奏者是 Stephane Rancourt。)

這首詭異卻引人入勝的作品創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年,在其溫和的表面之下,夾雜著幽默和希望,卻藏著揮之不去的不安感。 70 多歲時的沃恩·威廉姆斯仍在探索新的形式和和聲的可能性。這首協奏曲的結構是非正統的:悠閒的田園詩,伴隨著獨奏華彩樂段,接著一段簡短的舞蹈插曲,最後是一段精湛的諧謔曲,全曲當中沒有慢板樂段,雙簧管手也幾乎沒有休息機會。

Three Shakespeare Songs (1951)

來自《暴風雨》和《仲夏夜之夢》的三首神奇的咒語詩促成了這些夢幻般的印象派縮影。他們反覆無常的和聲變化和語言效果需要歌手完美的音感和吐字才能表達出樂曲的效果。

Old 100th Psalm Tune (1953)

沃恩·威廉姆斯輕鬆融合了來自多個時代的音樂、宗教和愛國感情,這使他能夠勝任如女王伊利莎白二世加冕等莊嚴場合的作曲家。這首讚美詩由 16 世紀的法國加爾文主義者 Louis Bourgeois 創作,與英格蘭的Psalm 100 的“All People That on Earth Do Dwell”而聯繫在一起,沃恩·威廉姆斯雄偉的編曲中的一節是 fauxbourdon,受文藝復興時期的作曲家約翰·道蘭(John Dowland)的影響,是作為對伊麗莎白時代的尊重的致敬。

作者:Melinda Whiting
譯者:Max Chiu

文章轉載自writ.org

分享

其他消息

共鳴基督徒詩班20周年音樂會 ——《Prototype原型》

日期:2023年11月11日(六)時間:晚上8時正地點: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以勒音樂廳票價:堂座$180/樓座$150(公開售票只有樓座門票,堂座門票請聯絡 ticket@resonance-chanters.org) 「Prototype」這個字源自希臘文「πρωτότυπος」(讀音「prōtótupos」),可翻譯為「原型」,一般是指由一個概念所產生最原初的演示。 共鳴基督徒詩班成立二十年來,不斷探索如何以合唱藝術回應上主在當下時代的計劃,由當初以協助各大專院校信徒成立聖樂團隊為己任,繼而為大專聖樂提供演出平台,然後成為大專團隊成員及導師的培訓場所。近年將目光擴闊至教會聖樂,希望發揚合唱聖樂藝術、推動粵語聖樂運動、培養教會聖樂領袖、豐富教會聖樂資源。 二十年來,無論團隊的事工焦點在哪,共鳴一直致力尋索並實現合唱聖樂的「原型」──一群委身於合唱藝術的信徒,願意持之以恒的與其他成員建立聲樂、音樂、信仰表達的默契,並不斷鑽研合唱技巧及聖樂理論,務求整個團隊不論在靈性及音樂造詣上均成為教會聖樂事奉者的榜樣。 除了「原型」(original type),「Prototype」在神學上也可指向「原形」(original form)。作為人類「原形」的阿當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藉十架的救贖,人類因罪而墮落的「原形」在基督裏得以恢復;在基督徒所盼望的永恒國度之中,人類的「原形」最終得以與主聯合,得享永遠的滿足。 因此,「Prototype」在神學的領域中關乎人類學(anthropological)、基督論(Christological)和末世論(eschatological)的特徵,指的是亞當、救贖主和被救贖者。 共鳴基督徒詩班二十周年音樂會《原型Prototype》將為大家帶來這二十年來見證共鳴成長的「金曲」,亦會為大家獻唱首演的聖樂作品。作品包括由劉永生、梁孟傑、胡永正、陳曉冬、區善騫等翻譯的粵語聖樂,由Knut Nystedt、Arvo Pärt、Sally Beamish、Alexander L’Estrange、Sarah Quartel等創作的近代合唱作品,及林思漢為是次音樂會創作、編曲的作品。

Read More »

詩歌介紹:《我豈會沮喪灰心》

作者:林思漢 《我豈會沮喪灰心》原曲為 “His Eye is on the Sparrow” (祂看顧麻雀),是一首福音詩歌。由馬丁太太Civilla(Civilla D. Martin, 1866-1948)作詞,加百列(Charles H. Gabriel, 1856-1932)譜曲。  馬丁兩夫婦認識Doolittle夫妻(Mr. and Mrs. Doolittle),太太臥病在床二十多年,而丈夫則需靠輪椅生活。在充滿艱難的生活中,他們仍然流露出因信仰而來的喜樂及盼望。Civilla因而問及他們在苦難中持守信仰的秘訣,他們回答:「我知主看顧小鳥,我確知主保守我。」(His eye is on the sparrow, and

Read More »

關於共鳴

共鳴基督徒詩班(Resonance Chanters),簡稱「共鳴」、「RC」。 共鳴事工焦點為以下四個方向:一、發揚合唱聖樂藝術二、推動粵語聖樂運動三、培養教會聖樂領袖四、豐富教會聖樂資源 共鳴源於二零零二年香港浸會大學基督徒詩班之事工──「大專巡迴音樂事工」的一項短期特別計劃,希望透過組織詩班,召集有志於音樂事奉上帝的大專信徒,透過合唱形式鍛鍊詩班員事奉心志,並鼓勵大專學生於自己所屬院校成立聖樂事工團隊。至今共鳴已直接及間接推動並協助十隊大專聖樂團隊成立。 共鳴推動聖樂事工不遺餘力。詩班透過不同的訓練,提升班員的音樂及歌唱水平以回饋教會;也持續培訓副指揮,以指揮身分回饋各大專院校的詩班。 對外,詩班多年來主辦及參與不同類型的聖詩頌唱會、工作坊、講座音樂會等等,亦積極與不同教會交流、合作,在教會中推動粵語聖詩頌唱的文化。

Read More »

共鳴基督徒詩班2022聖誕頌唱會

今年共鳴基督徒詩班協同觀塘浸信會,以及幾間大專院校的詩班,於聖誕前的晚上舉辦了一場聖誕詩歌的頌唱會。 感謝觀浸同工,當日的音樂現可於YouTube上重溫。 我們希望未來日子會舉辦更多的音樂會、頌唱會以及不同類型的分享會,敬請留意共鳴基督徒詩班的網頁以及Facebook、Instagram等不同媒介的新消息。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ResonanceChantersIG:https://www.instagram.com/resonance_chanters/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ResonanceChanters

Read More »